乌代德空军基地的哨声还未完全停歇,“伊12天战争”已经成了美国军事神话的又一次尴尬注脚。
白宫和五角大楼说,伊朗三大核设施已经被彻底摧毁。卫星图片却安静地揭开了事实的另一面:那些深埋地下九十米的浓缩铀工厂连灰都没沾上。只剩地表建筑和几个出入口变了形,地下的主力依旧坚挺。这场声势浩大的B-2轰炸,最终更像“隔靴搔痒”。
美方嘴硬,坚持B-2轰炸机完成了目标。可连美国媒体都不信。巨型钻地弹的威力,美国人最懂——几百米山脊下的工厂,怎么可能靠一两发就掀翻?结果就是,新闻发布会上信誓旦旦,卫星照片上安安稳稳。美军这波“毁天灭地”,最后变成了“地皮炸一炸”。
这还没完。美军炸了伊朗核设施,伊朗的拳头也马上挥了过来。卡塔尔的乌代德美军基地,成了伊朗报复的靶子。按照美军的口风,一切尽在掌控:防空系统全开火,来袭导弹一个不留,基地安然无恙。
可是,商业卫星很不给面子。新出炉的图像直勾勾展示了现实:6月23日,伊朗确实打烂了美军一个1500万美元的大型雷达罩。这个雷达罩可不是摆设,是美军中央司令部的“眼睛和耳朵”,承担着语音、视频、数据传输等多重安全通信任务。被炸没了,这就意味着基地信息链的当场断裂。
证据摆在眼前,美军这次狡辩不下去了。五角大楼最终承认,“有一枚伊朗弹道导弹击中了美国在该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”。不过美媒还是不依不饶:既然伊朗公布的战报是6枚导弹全都命中,怎么只放了一张毁雷达罩的卫星图?剩下5枚去哪了?伊朗说全中,美方只承认一个,这“打分标准”估计只有当事人才懂。
但有一点所有人都能看明白——乌代德这座全球最现代化的美军基地,防空系统就是最大笑点。据美媒报道,30枚防空导弹齐射,没能拦住6枚伊朗弹道导弹。这拦截率,搁彩票上都算倒霉蛋。所谓联防体系、前沿警示、铁桶一块,在这场实战中,全成了空话。
这种场面,不用伊朗自己嘲笑,美国军事媒体就坐不住。Axios的那篇新报道,内部分析得清清楚楚。以伊战争期间,全世界的防空导弹像菜市场抢白菜一样被哄抢。美国已经开始发愁:“家里都快见底了,还能不能往外卖?”
一夜之间,30枚用来防乌代基地;帐一算,库存真告急。现在的问题不是卖不卖,而是自己都不够用。这个问题放大到全球,就是一场防空“饥荒”。乌克兰要弹、以色列要弹,欧洲国家全都来要,而美国自己还得给中东撑场面。最后只能“小气鬼”上身,供应得看脸色。
伊朗这一回打击的,已经不仅仅是美军的面子。当美国“堆高科技、拼数量、防御无死角”的神话,被一场导弹齐射打穿,全球盟友还能怎么看?花大价钱买美国的保护伞,结果危急时刻照样挨揍。表面上“通天塔”一样的联防网络,实际拿导弹“擦鞋”都嫌不干净。
美军官方只能选择部分认账。这并不只是简单的遮遮掩掩,更反映出美国对战争信息管控的焦虑。以往“完胜神话”还能唬住不少人。但现在,卫星数据随手查、互联网图片满天飞,真相根本控制不住出口。
伊朗军方公布了6枚导弹全都命中的“漂亮账本”,而西方主流媒体和第三方图像则咬定“只确认一处爆炸点”。这种“罗生门”只会让美国宣称的“绝对拦截力”显得更加讽刺。更别提,MET雷达罩被干掉之后,整座全美军体系的信息支点少了关键一环。战争里,一张高端雷达罩等于一次战略失联,从美军高层到前线部队,谁都感觉到“掏心挖肺”的那一下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这场战争“技术的神话”也在民间瓦解。谁还记得,几周前的说法是钻地弹打穿伊朗核设施,结果地震仪、卫星图都没发现异常?公众的信任,像是被一枚没拦住的导弹击中,渐渐裂开,根基动摇。
美国一向自豪于“战场透明”,动辄卫星全覆盖,数据云监控。可这次,实锤之下,媒体自己都质疑起五角大楼。宣传说基地完好,结果雷达罩没了;说全数拦截,实际伤了元气。最受伤的,反倒是美军自己的防空品牌。
回头一看,乌代德基地这边刚刚认栽,伊朗核设施那头还稳稳当当。美军“摧毁核计划”变成了“宣泄一顿”。以伊12天战争,又让世界看清了:美国所依赖的绝对技术优势,在现实面前其实并非坚不可摧。
防空系统打不住导弹、钻地弹掀不动山体、信息控制守不住真相,这一连串的现实,给美国带来的不只是体面受损,更是战略上的紧张。既然对手能突破美国的“绝对防线”,那接下来,谁还敢轻信美军承诺的“全方位保护”?
说到底,战争不是宣传片。实打实的结果,比任何发布会和官方声明都管用。这世界越是信息透明,战争里的真真假假就藏不得。美国重新认识一次现实,总归不是坏事——只是这买单的代价,似乎越来越大了。
国汇策略-哪个证券公司好一点-配资排行-哪个平台可以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